其他
局长访谈 || 如何持续作好畜牧业的“江西贡献”?
点击上方蓝字 关注我们
#江西贡献#
保供固安全,振兴畅循环,不只是国家、部委层面的布局与谋划,更应是全社会、全行业的责任与担当。
江西作为国家生猪主产省和调出大省,去年底生猪产能就已恢复至2017年的水平,并完成了生猪外调任务。在正常年份,江西外调生猪1200万头左右,不只外调生猪,还有家禽及禽肉制品、牛羊、禽蛋等,近年来,江西输出的畜禽产品量进一步扩大,市场区域也进一步拓展。畜牧业的江西贡献可见一斑。未来,如何持续作好畜牧业的“江西贡献”?本报专访了江西省农业农村厅畜牧兽医局局长刘亮。
刘亮
汉族,1968年12月出生,江西宜春人,中共党员,江西农业大学畜牧专业毕业,1991年8月参加工作。2007年12月任江西省畜牧兽医局畜牧饲料处处长,2014年10月任江西省畜牧兽医局副局长,2019年3月任江西省农业农村厅畜牧兽医局局长。
Q
江西作为国家生猪主产省和调出大省,始终牢记“为全国作贡献”的庄严承诺,把恢复生猪生产作为农业农村工作的头等大事和重要政治任务,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统筹抓好恢复生猪生产和非洲猪瘟防控工作,深入推进生猪复产增养行动计划,全面完成年度生猪存栏、生猪出栏、生猪外调各项任务,生猪产能全面恢复到2017年末水平。在抓好生猪恢复生产的同时,牛羊和家禽产业也取得快速发展,畜牧业产值首次突破千亿元大关,达到1170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提高到30%。主要工作:一是压紧压实责任。将生猪生产目标任务分解到市到县,实行“一月一调度、一月一对账、一季一通报”,纳入省委、省政府高质量考核、乡村振兴考核和专题调度、重点督查内容。二是落实落细政策。打好用地、财政、金融等政策组合拳,落实生猪养殖用地6.3万亩,支持生猪养殖林地定额972.1公顷,调减禁养面积9875.37平方公里。省财政累计安排扶持资金6.8亿元,完成引种补贴33万头。优化“放管服”,落实生猪养殖项目环评承诺制,加大金融支持力度,生猪产业贷款余额386.17亿元,增长103.7%。三是发挥龙头引领。坚持抓大不放小、以大带小,形成了“龙头企业带中小养殖场户”复产增养的“江西模式”,带动4300户中小养殖场户改造提升、补栏增养,加快形成实际产能。四是抓实疫病防控。落实关键防控措施,着力补齐生物安全防控短板,联合多部门开展了打击生猪违法违规调运等多个专项行动,严防死守,确保了疫情形势平稳。五是强化督促指导。省、市、县实现新建、改扩建项目“一对一”帮扶指导,促进项目加快竣工投产。对22个生猪调出大县实行定点联系指导,多次派出调研组赴各地督导,加快恢复进度。Q
江西是农业大省,基于良好的生态、区位、资源优势,是东南沿海优质农产品供应基地。江西也是畜禽产品调出大省,正常年份每年调出生猪1200万头左右,占到全省生猪出栏量的三分之一,调出家禽及禽肉制品折合10000~12000万羽,占到全省家禽出栏量的24%左右,调出牛羊50多万头,占到全省牛羊出栏量的25%左右,调出禽蛋产品约12~15万吨,占到全省禽蛋总量的25%左右。生猪90%以上调往东部地区和东南沿海地区,少部分调往西南地区,牛羊主要东部地区和东南沿海地区,家禽产品60%销往广东、浙江、上海、福建等沿海省份,40%销往内地省份。同时,也是香港地区畜产品主要供应省份之一。江西作为国家粮食和生猪优势产区,比邻浙江、广东、福建等沿海地区,区位优势明显,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江西就成为沿海发达地区畜禽产品供应的基地。进入21世纪后,输出的畜禽产品量进一步扩大,市场区域也进一步拓展,如调往西南地区的生猪高的时候到达了近百万头,家禽3000多万羽。Q
2021 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开启之年,做好畜牧兽医各项工作意义重大,基本思路为“四个坚持”“五个聚焦”,即坚持政治导向、坚持目标导向、坚持问题导向、坚持效果导向,聚焦稳产保供、聚焦绿色发展、聚焦短板弱项、聚焦延链强链、聚焦作风建设,确保综合生产能力持续增强,生猪生产全面恢复,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转型升级加快推进,重大动物疫情形势保持平稳,不发生区域性非洲猪瘟、高致病性禽流感等重大动物疫情。重点任务:全力打好“三大硬仗”,一是打好生猪生产全面恢复硬仗,巩固提高存栏、加快扩大出栏,全力推进生猪生产全面恢复,巩固提升生猪调出大省地位,生猪调出量继续保持全国前列。二是打好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提升硬仗,完善粪污处理与资源化利用工艺设施,加强日常管护,抓好示范推广,提升畜禽粪污处理与利用质量,资源化利用水平继续保持全国领先位置。三是打好非洲猪瘟等重大动物疫病防控硬仗,持续强化消毒灭源、监测排查、检疫监督、调运监管等常态化防控措施,严格把控出场检疫、过程管控、落地查验、无害化处理等关口,严密防范疫情风险,确保不发生区域性非洲猪瘟等重大动物疫情。主要工作:一是着力补齐补强畜牧兽医“七个短板弱项”,即补齐兽医队伍不强短板,补齐兽医实验室等基础设施薄弱短板,补齐生物安全水平不高短板,补齐屠宰加工滞后短板,补强牛羊产业发展不充分弱项,补强家禽产业发展不强弱项,补强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不平衡弱项。二是积极开展“五个示范创建”,开展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示范场创建,开展非洲猪瘟等无规定疫病小区和疫病净化示范场创建,开展生猪屠宰标准化示范场创建,开展兽用抗菌药使用减量化行动试点养殖场创建,开展饲料质量安全管理规范示范厂创建。三是扎实推进一项改革。即强制免疫“先免后补”改革,坚持“分步实施、稳慎推进、先免后补、据实补助”的实施思路,按照规模条件,有序推进,扩大直补覆盖面,今年规模养殖场户覆盖率达到30%以上。Q
江西现有种畜禽场182个,其中原(保)种场25个、一级扩繁场41个、二级扩繁场 116 个。目前,已有正邦、双胞胎、傲牧、加大等 4 家国家级生猪核心育种场,高安裕丰农牧有限公司(锦江牛)1家国家级肉牛核心育种场,江西华裕家禽育种有限公司1家国家级蛋鸡良种扩繁推广基地。近年来,我省开展了地方牛、地方猪活体保种和生物辅助保种工作相结合的保种措施,启动了以“泰和乌鸡、崇仁麻鸡、宁都黄鸡”为主的地方鸡品牌建设工作,提升了品牌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尽管我省畜禽品种选育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但与现代种业发展要求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一是部分优良畜禽品种的核心种源仍需进口,白羽肉鸡祖代、优质种牛精液和胚胎多从国外引进,蛋鸡引种比例虽有一定下降,但仍需进口。二是育种创新能力不强,企业的育种创新积极性不高,具备技术优势、资金实力和全产业链经营的畜禽育繁推一体化大型农牧企业数量少,联合育种机制不健全,育种素材交流不畅,资源难以共享。三是育种体系不健全,畜禽“保育测繁”各环节设施装备水平参差不齐,部分畜禽基因、胚胎等种质资源材料保存设施缺乏,鉴定评价仪器设备不足,优异种质资源发掘利用滞后。四是种畜禽质量标准评价体系尚未建立,缺乏第三方评价制度,种畜禽市场较为混乱,质量参差不齐,不能体现优质优价。下一步,一是全力打造国家核心资源保种场+省级保种场 (保护区) 相互衬托的育种新格局,大力推进联合育种,推动育种体系的全面升级。二是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育种机制,改变现有育种机制与研发模式,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加强政策引导,支持育种人才、资源、成果向种业企业流动,使企业逐步成为种业创新主体。三是建立和完善种畜禽质量标准评价体系,开展主导畜禽品种性能测定,加快全基因组选择等育种新技术的应用。四是加大地方畜禽品种资源保护与开发力度,结合资源优势和区域消费需求,引进大型农牧企业集团,借助资本优势,大力推进地方畜禽的开发利用,培育畜禽新品系,满足多元化的市场需求。五是启动育种技术攻关,对严重依赖进口的畜禽品种设立重大专项,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突破性成果。应增强技术储备,不断引进国外先进育种技术、设备仪器、管理经验和尖端人才。Q
无论是从事生猪养殖,还是牛羊、家禽养殖,同样面临环境保护与动物疫病防控的压力,我认为这不是包袱,而是生产经营者的主体责任。在生猪复产增养过程中,我们始终秉持绿色发展、健康发展的理念,坚持统筹生猪生产与环境保护、统筹非洲猪瘟防控与生猪恢复生产不放松,引导畜禽养殖场户按照环保和防疫要求开展复产增养,支持畜禽养殖场转型升级,避免穿旧鞋、走老路、瞎折腾,走绿色健康可持续发展之路。养殖污染防治方面,在不降低环保要求的前提下,认真落实国家生猪养殖场环评承诺制和登记备案制政策,简化程序、提高效率、优化服务、强化监管,坚持源头减量、过程控制、末端利用的思路,采取政策激励、服务指导、依法监管等综合措施,指导养殖场户完善环保利用设施,畜禽养殖污染问题得到根本性遏制,畜禽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配套率达到99%以上,全省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达到90%以上。在非洲猪瘟等动物疫病防控方面,一方面加强疫情监测排查,严格畜禽出场检疫,强化调运监管,加强屠宰行业监管,及时规范疫情处置等,防止非洲猪瘟疫情传播;另一方面建设一批社会化畜禽运输车辆洗消中心,组织开展大清洗、大消毒,指导生猪养殖场户进行防疫设施改造,提升生物安全水平,建立健全动物防疫制度,压实动物防疫主体责任,消除动物疫病隐患,降低疫病发生风险。Q
我认为,信访问题办结率与猪肉自给率并没有相关性,不存在所谓的矛盾。“十三五”期间,我省对畜禽养殖污染进行了重点治理,完成了禁养区划定,规范了畜禽养殖布局,关停了一批污染严重的中小养殖场户,开展畜禽规模养殖场标准化示范创建,实施以粪污处理与利用为核心的养殖场改造升级,推进种养循环利用,畜禽污染得到有效治理,面状污染实现根本性遏制。目前,部分养殖场因处理工艺落后、设施设备陈旧、日常管护不善、粪肥施用不当等问题,诱发点状、散发畜禽养殖污染现象,大部分表现为臭气和轻度水污染,群众反映的问题集中于此类问题。江西作为全国生态文明试验区,始终坚持发展生产和保护环境并重,着力打造美丽中国“江西样板”。面对“全国率先恢复产能、实现新的发展,为全国生猪供应作贡献”的艰巨任务,我们不是把畜牧业发展和环境保护割裂开来、对立起来,不是单纯追求数量的增长,而是把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作为推进生猪产能恢复、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把生态环保作为实施生猪复产增养行动的基本条件,在全省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工作领导小组和全省稳定生猪生产保障市场供应工作领导小组统筹指挥下,推进两项工作相辅相成协同并进。严格落实“菜篮子”市长负责制和环境保护“一岗双责”“党政同责”,与各设区市签订资源化利用目标任务责任状,压实属地管理责任,列入政府目标考核和重点督查内容,层层传导压力,严格责任追究。2018年、2019年获评国家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考核“优秀”等次,3项经验模式列入《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改革举措和经验做法推广清单》,“规模猪场废弃物循环利用模式研究与示范”等课题获省科技进步奖。Q
今年,我们将继续开展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创建活动,抓好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项目实施,启动实施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项目,完善粪污处理与资源化利用工艺设施,配合有关部门开展监督巡查,加强日常管护,因地制宜推广应用“畜-沼-果(蔬菜、林茶、饲草、水稻)”、第三方集中处理等模式,不断提升畜禽粪污处理与利用质量。在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方面,按照“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的原则,主要推广四种模式:一是集中处理模式,养殖场经过前端减量化改造,粪水全量收集后送至第三方集中处理企业进行处理和资源化利用;二是“零排放”模式,养殖场采取发酵床养殖、异位发酵床养殖等方式,发酵床垫料可做有机肥原料,养殖场不产生养殖废水,不外排污水,俗称“零排放”;三是种养结合模式,养殖场的粪水经过无害化处理后,就近就地还田利用,包括“猪-沼-果(林、菜、稻、草)”“牛-沼-草”等多种方式;四是社会化服务模式,培育畜禽粪肥利用专业合作组织,通过政策扶持,建立市场化运作模式,一头连着养殖场户,另一头连着种植场户,提供运输、暂储、施用服务,打通种养关节。Q
一是为保障全国生猪市场供应作出江西贡献。江西是生猪生产大省和调出大省,每年外调生猪1200万头左右,调出量居全国前列。自生猪复产增养行动推进以来,2019年末,我省外调生猪1186万头,其中净调出967万头,位居全国前三,为保障全国生猪供应作出了“江西贡献”。2020年,努力克服了新冠肺炎疫情、非洲猪瘟疫情和特大洪涝灾害等诸多不利影响,生猪生产继续保持增长的良好势头,生猪外调653万头,完成全年任务130.6%,净调出量继续稳居全国前列。二是形成了“公司带中小养殖场户”复产增养的“江西模式”。坚持抓大不放小、以大带小,强化龙头引领,激发复养活力。做强龙头企业,扩大先进产能。指导和支持龙头扩群和实力做强,支持一批现代化猪场建设,推动全省生猪规模化、标准化水平持续提高,全省生猪规模比重达到77.8%。坚持公司加农户,盘活中小场户生产要素。引导龙头企业带中小养殖场户,充分发挥龙头企业资金、技术优势,通过“公司+农户”等形式,盘活中小养殖场户土地、栏舍、劳动力等资源,引导开展生物安全改造,建立封闭式物流、车流、人流、猪流体系,解决中小养殖场户非洲猪瘟防控难、不敢养的问题,实现快速补栏增养,全省有4300家中小养殖场依托龙头企业实现复养。如正邦、双胞胎大户带小户模式得到农业农村部的高度肯定。三是吉安市生猪生态循环养殖为全国提供“江西样板”。我省吉安市为破解生猪养殖遇到的环保和防疫制约,从2017年起掀起了一场生猪养殖“革命”,通过全域规划、政策扶持、企业参与,加大资金、技术、管理等现代要素投入,加快淘汰一大批工艺落后、防疫条件差、环保设施缺失的落后生猪产能,同时引导和支持建设了一批工艺先进、生物安全水平高、环保利用设施完善的现代化养殖场,实现了生猪生产新旧产能转换,在国内非洲猪瘟肆虐下,该市生猪生产抵御了疫情的冲击,生猪产能不降反升。农业农村部领导对此作出批示,吉安生猪生态养殖模式向人们展示了市场拉动、防疫推动、环保倒逼等合力促进生猪产业恢复发展和转型升级的生动画面,成为中国养殖业在新发展阶段的方向和主流。往期推荐
向着“无疫、无废、无抗、无人”牧场目标进发